教学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教学案例 >> 正文

高级日语(一)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2-09-18    点击:

《高级日语(一)》课程思政案例1:

孔子学院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高级日语(一)

讲授章节:《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一课

切入点:本课题目是“世界中的日本语”,主要内容是分析探讨日语的现状以及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功能等,在授课时当讲到日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时,作为对比,以我国在国外推广的“孔子学院”为例导入汉语的现状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一内容。

讲授目的及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本课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汉语的现状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一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了解汉语与日俱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效果。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中国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许多孔子学院的授牌挂牌仪式都有国家相关领导人参加,2009年习近平主席亲自参与挂牌仪式的就有3个,未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不是衣服鞋子彩电汽车等有形物,而是中国文化及国学。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达到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教学平台。

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

(作者:胡瑞祥)


《高级日语(一)》课程思政案例2:

自主创新:托举中国航天梦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高级日语(一)

讲授章节:《高级日语》第一册第六课

切入点:第六课内容主要是论述不同技术之间相互借鉴和融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在讲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日本显像管和CD技术开发事例时引入我国航天开发的相关事例作为对比,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讲授目的及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本课在讲授时引入我国科技创新的实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引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搭载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两弹一星”到东方红一号,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从神舟“牵手”天宫到航天员驻留太空30天……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被攻破,一项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创新发力,托举着中国航天梦照进现实。

“此次为神舟十一号提供电能的太阳能帆板全部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有望将相关材料和技术拓展到民用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周春林向记者表示,神舟十一号共安装了8块太阳能电池板,总共24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所用的电池片是高效率的砷化镓太阳电池。此次从材料到电池片到整个帆板的基板及其制造基板用的材料全部实现了自主可控,全部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航天装备水平,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科技实力,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载人航天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专家表示,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在保证上天产品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同时,我国也探索出了一条立足现有工业基础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的道路。

(作者:胡瑞祥)


《高级日语(一)》课程思政案例3:

翻译家林纾苦读成大器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高级日语(一)

讲授章节:《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七课

切入点:第七课题目为“当今学生的‘远离书本’现象”。课文列举了日本各层次在校学生的平均读书量以及学生对待读书的态度等,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自然切入我国学生尤其是听课学生自己的读书情况这一话题,同时给大家讲我国翻译界的一位传奇人物林纾的读书故事。

讲授目的及效果: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课堂中讲述我国翻译界传奇人物林琴南的故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意识。

林纾(1852—1924),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翻译作品有: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大仲马《玉楼花劫》;英国狄更斯《贼史》、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美国欧文《拊掌录》、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等。林纾虽然不懂外文,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多达180余部,成了当时的“译界之王”。林纾除翻译小说外,还著有文、诗、小说、笔记、传奇、古文研究著作等若干。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

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

(作者:胡瑞祥)


《高级日语(一)》课程思政案例4:

塞罕坝精神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高级日语(一)

讲授章节:《高级日语》第一册第十一课第一节

切入点:第十一课分为两节内容,其中第一节主要讲由日本某地高速道路建设引起的污染诉讼,并由此展开的环境保护话题。讲课中以塞罕坝精神为例,由日本环保问题引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系列成效。

讲授目的及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中日环境保护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环保现状和环保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积极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和信心。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沛、森林茂密,但清王朝时,森林植被破坏,后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自此塞罕坝定名。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112万亩人工林海。这些建设者中也有很多我们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身影。从1974年到2016年,据统计已有近10个学院90多名农大校友工作生活在塞罕坝林场。在总场和6个分场的管理层、技术层,我校毕业生占到三分之一,场里的第一个硕士和博士均来自河北农大。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河北省委联合组建的塞罕坝先进事迹报告团中有3名成员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

如今,塞罕坝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1993年5月,塞罕坝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胡瑞祥)

关闭